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(1846年),目前是屬於台灣三級古蹟文化資產。主祀觀世音菩薩、副祀三官大帝奉於左側,三山國王奉於右側。
道光14年(1834)淡水同知李嗣鄴為推展撫「番」事業,乃促成時任九芎林庄總理的粵人姜秀鑾,與竹塹城的閩人周邦正合組「金廣福」墾號,朝向東南山區開墾,此為著名金廣福公館的由來。金廣福墾號先從三角城(今竹東三重里)及寶斗仁(今寶山鄉寶斗村)方面入墾,繼而進駐北埔,在此設民隘,並以此為隘務指揮中心,統稱「金廣福大隘」,或「大隘北埔莊」或「大隘聯莊」。北埔慈天宮位於北埔街尾,是當地首廟,主祀觀音菩薩。該宮創建年代說法不一,該宮的出現與金廣福墾拓有關,應是道光15年之後。據傳該宮所祀的觀音菩薩,原為粵籍墾首姜秀鑾自大陸奉迎而來。當他與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開墾時,將神像攜入北埔,建一小寮奉祀。由於開墾之初,與原住民爭戰屢有傷亡,墾民隘丁都會前往禱祝,祈求平安順利。其後「番」害漸息,姜秀鑾乃於道光20年(1846)改建為木造廟宇供奉,同年底姜秀鑾也逝世,享壽63歲。此時的北埔與月眉兩庄田園開墾已達千餘甲,人口有千餘戶,市街形成,北埔也在道光末年已經完成一座有城門與刺竹圍成之聚落。慈天宮從初創迄今,依據文獻可徵之記錄,迭有興修,其中以姜秀鑾之長孫姜榮華於同治13年(1874)的大改建為主,增築兩廊與前殿,成為「兩殿兩廊兩橫屋」之格局。並且約在此年前後,該宮也並祀天上聖母與觀音菩薩,以後配祀諸神愈多。這種諸神合祀,佛道不分現象在臺灣廟宇雖是常見,但對慈天宮而言,卻因眾神合祀,淡化了閩粵墾民祖籍界限。日人據臺後,慈天宮部份曾做新竹國語傳習所北埔分校場使用,不久又改為北埔公學校教室用,直到數年後,姜義豐墾號另捐贈校地才遷校,才恢復廟宇功能。光復後,續有若干修繕,其中以民國60年(1971)全面修建,成為今日的面貌。慈天宮是北埔地區民間信仰與社群活動整合的具體表現,每年7月14日,慶祝中元,燃放水燈,熱鬧非凡。中元普度由各莊輪流,以姜義豐家族擔任總爐主,每年爐主則固定由姜義豐、何合昌等七家族輪流擔任,六年一輪。慶祝規模之盛大,為其他地區少見。總之,北埔是金廣福墾隘之重鎮,位於北埔市街核心的慈天宮即初創於墾隘成立之時,因此它與金廣福首腦人物息息相關。它不僅是北埔地區最重要的大廟,也是清代道光年之後,新竹山區拓墾史的重要見證;更是閩粵合作,消弭族群對峙的重要見證。
附近景點:
1. 金廣福公館
2. 北埔天水堂
3. 北埔慈天宮
4. 北埔忠恕堂
5. 北埔鄧南光故居(鄧南光影像紀念館)
6. 北埔姜氏家廟
相關連結:
1. 新竹縣歷史古蹟
2. 全台歷史古蹟
3. 北埔老街之旅 古蹟篇
大門,拍攝於2011/10/23
大門兩旁石獅,拍攝於2011/10/23
大門門額上"慈天宮"牌匾,拍攝於2011/10/23
龍柱與木雕,拍攝於2011/10/23
門枕石,拍攝於2011/10/23
廟內
門神,拍攝於2011/10/23
"福庇群生"牌匾 民國54年,拍攝於2011/10/23
"福蔭群生"牌匾 光緒八年,拍攝於2011/10/23
"德參造化"牌匾 光緒二年,拍攝於2011/10/23
"志衛山河"牌匾 光緒二年,拍攝於2011/10/23
"靈爽式憑"牌匾 民國36年,拍攝於2011/10/23
景點位置:
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25 新竹縣古蹟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