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化寺

縣(市)定古蹟
彰化開化寺原名觀音亭,始建於清雍正二年(1724),主祀觀音菩薩,主體建築群為三進式「三殿二院二廊,兩翼出護室」格局,佔地約225坪,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。
雍正二年(1724),首任彰化知縣談經正於縣署旁建觀音亭,亭址即今日開化寺現址。
乾隆十八年(1753),彰化街民捐資重修。
乾隆五十八年(1793),開化寺因林爽文事件被焚燬,廟宇董事黃元世、王光寅發起重修工事。
其中黃元世負責前殿之整修工作;王光寅則獨立籌建後殿、耳房。重建後之格局為二殿一進,並在後殿正式供奉珠公、珠婆等醫神。
道光十八年(1838),由於廟宇日久失修,再加上土地被佔據,遂由總理源源號、副總理何東興、日新號等董事募款進行大規模重修,花費四千餘元,完成三殿二進格局,為今日開化寺之主要建築群之原型。
道光二十八年(1848),三川殿因地震毀壞,由陳元吉、林文察出面整修。
咸豐十年(1860),因遭回祿之災,建築嚴重受損,由黃鏞發起再建,其間又遭逢民亂及政治不安等因素,延至同治八年(1869)始落成,為今日之主要廟貌。
大正五年(1916),因都市計劃開闢道路,三川殿及前庭等均被拆除重建,此外並重建山門,於大正八年完成。
民國三十五年(1946),正殿、後殿及牆門因戰爭期遭受轟炸毀壞,戰後進行重修,支出約三萬元。
民國五十八年(1969),重修前、後殿之屋頂,屋脊剪黏改用塑膠片,地坪改貼紅鋼磚及磨石子,並粉刷牆壁及彩繪油漆,花費約四萬元。
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受損,開化寺進行修復,至民國91年完成修復工程,保存廟宇的古風貌。
開化寺為二進二院的建築格局,分別為山門、正殿、後殿。山門前有一對石獅,造型古樸。第二次世界大戰,石獅受損,民國91年開化寺重修時,進行局部修補。
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,兩旁為韋陀、伽藍護法及十八羅漢。後殿供奉三官大帝,龍邊供奉註生娘娘,虎邊供奉痘公痘婆,古代醫藥不發達時,民眾常藉由神明的保佑,祈求平安。兩廂廊龍邊供奉地藏王菩薩、施主太學生蔡登芳、林逢春的長生祿位及歷代比丘之蓮座,虎邊廂廊則供奉文昌帝君。

相關連結:
1. 彰化縣歷史古蹟
2. 全台歷史古蹟
山門與開化寺,拍攝於2015/12/19


山門,拍攝於2015/12/19


山門門額書有"開化寺",拍攝於2015/12/19


山門前的石獅,拍攝於2015/12/19


山門內側,拍攝於2015/12/19


前埕的香爐,拍攝於2015/12/19


正殿,拍攝於2015/12/19


正殿掛有"現大慈悲"牌匾,拍攝於2015/12/19



正殿石柱對聯,拍攝於2015/12/19


正殿掛有"開船渡化"牌匾,拍攝於2015/12/19


正殿掛有"渡世慈航"牌匾,拍攝於2015/12/19


正殿掛有"慈航普渡"牌匾,拍攝於2015/12/19


正殿內部,拍攝於2015/12/19


正殿掛有"現大慈悲"牌匾,拍攝於2015/12/19


正殿掛有"眾母自在"牌匾,拍攝於2015/12/19


正殿掛有"寶殿圓通"牌匾,拍攝於2015/12/19


正殿右側神位 痘公痘婆及"聖德資生"牌匾,拍攝於2015/12/19


正殿右側神位 註生娘娘及"慈心保赤"牌匾,拍攝於2015/12/19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