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府城殘蹟 - 大南門、大東門、兌悅門及巽方砲台(巽方靖鎮)

縣(市)定古蹟
現存有大南門大東門兌悅門等三座城門及巽方砲台(巽方靖鎮)
台灣府建城始於清世宗雍正三年乙已(西元一七三五年),當時的規模是,自大東門起至媽祖樓止,東南北環圍,周長二千六百六十二丈,柵間計開七門。其後,由於防禦上的需要,屢有加植刺竹,加高木柵、另植綠珊瑚以及添建小西門之舉。至乾隆五十三年戊申(西元一七八八年),知府楊廷理就原有東南北三面城址,改建為土城,並建磚石城門樓八座,計:大東門(迎春門)、小東門、大南門(寧南門)、小南門、大北門、小北門(鎮北門)、大西門(鎮海門)、小西門、大北門等八門。道光三年癸未(西元一八二三年)以後,台江內海淤塞,漲成陸埔,逐漸成為無險可據之地。道光十二年壬辰(西元一八三二年)張丙之亂,官府為了安定民心,於道光十五年乙未(西元一八三五年)及次年,在府城東西添建了外郭(或稱月城)。西側的外郭在大西門外,計建三門;東側的外郭在大東門外,並設三門,分別為:永康門、東郭門、仁和門。另建槍樓兩座,其中一座因位於府城的東南,為八卦的巽方,所以額題「巽方靖鎮」,也就是巽方砲台。(節錄自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)

相關連結:
1. 台南市歷史古蹟
2. 全台歷史古蹟


台灣府城大南門為花崗石城座,又稱寧南門,上有重檐歇山屋頂的兩層城樓。城門外突出半月形的老古石外郭,城垣上設雉蝶,下開圓拱形門洞。


台灣府城大東門,城門呈東西向,中開圓拱門,門內上方有石質聯楹,下方有門栓洞。城門基座為花崗石材料,石材以一丁一順交互砌築。
東側拱門上有石質橫額一塊,西側拱門上為灰泥框,城門上女兒牆開有多處眼,是捍衛府城、攻擊敵人的射擊口。此外,城洞內尚鑲有一塊道光28年所立的石碑,主要內容是:欽命不許士兵對來往此城的農商零販,予以勒索。


兌悅門是「台灣府城大西門」的外城門,兌者即八卦的正西方。兌悅門是目前「台灣府城」中唯一現存的外城門,更顯其珍貴。


台灣府城巽方砲台(巽方靖鎮)為清代臺灣府城東外護城垣的炮台,建於清道光16年(1836年),用以保護大東門外的住民。炮臺以珊瑚礁為建材砌成,黏以三合土。炮臺平面呈方形,中開拱門,上有橫額,旁邊有樓梯可登樓頂,砲臺上原有望樓。炮臺位在城的東南方,屬八卦中的「巽」位,故得名巽方炮臺。日治時期,城垣毀棄,炮臺荒無。1949年後,巽方炮台為修禪院所有,今被該寺利用為涼亭及庫房,位置在光華街的修禪院內。
巽方炮台隱藏在圍牆裡面並不好找,起初還以為已夷為平地。後來進入修禪院才驚覺砲台。從砲台的痕跡可清楚看到廟方後來在裡外加上了很多的東西,已經失去一些古味,實為可惜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