旗後砲台

直轄市定古蹟
高雄港舊稱打鼓港,港澳寬深,但港門如頸,有打鼓山與旗後山對峙,巨石擘分水門。自康熙年間,清廷便在此設打鼓汛及岐後汛。時岐後汛有砲臺一座,安砲六座,由鎮標右營撥兵三十名看守,另有煙墩一個、望高樓一座。
中英鴉片戰爭時期,臺灣道姚瑩為防英軍攻擊,於全臺十七要口分設重兵防守,打鼓港亦為其中之一。因此於旗後山上,水師汛的砲臺內,安設大砲八座,外委一員帶兵五十名,備鄉勇二百名共同防守。
咸豐五年(1855年),打狗港開始成為外人貿易的港埠。
咸豐八年(1858年)天津條約訂定後,增開臺灣為通商口岸,打狗港亦於旗後設海關分關,旗後砲臺的地位乃日形重要。
同治末年,臺灣南部牡丹社事件發生後,清廷派沈葆楨任欽差大臣,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,積極進行臺灣防務的強化工作。沈葆楨以打狗地勢險要,令駐防副將王福祿於光緒元年(1875年),將旗後之舊砲臺改建為中西合璧的新式砲臺。

相關連結:
1. 高雄市歷史古蹟
2. 全台歷史古蹟


山下步道指標 - 左邊往砲台, 右邊往燈塔. 其實在山頂上砲台跟燈塔市有路相連, 可惜的是無明顯指標可供參考,所以絕大部分的遊客還是上山下山各兩趟!!! 強烈建議先上砲台, 因為坡道較緩且無階梯, 等參觀玩砲台後再沿砲台側邊小徑走道燈塔的後門.沿途佈道沿線的裝飾還滿漂亮沿著步道走, 非常輕鬆, 不一會就到山頂 旗後砲台入口處

旗後砲台現今入口及內部通道


原旗後砲台入口


門額上有"  天南"


大門兩旁的牆上還有一個喜字, 到現在聽說還一個謎?!為什麼在大門需要加喜字?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