霧鹿砲台

霧鹿峽谷東南方的霧鹿河階上,是布農族人聚居的霧鹿部落。位在部落最高處的霧鹿國小後方,有一個小小的砲臺公園,公園裡陳列了兩尊古砲,這就是著名的霧鹿砲臺。
臺灣一般的古砲臺,大多建在海岸線附近,做為鎮守海防之用。為什麼在霧鹿這個山區卻也設有砲臺,而且砲口還是對著更深山的方向呢?這可得從日據時期,布農族原住民對抗日本統治的歷史說起了。
日本人統治臺灣時,對生活在山區的各族原住民,一方面採取懷柔招降手法,另一方面則以武力鎮壓手段。在新武呂溪流域一帶,也曾發生過逢阪事件、大關山事件,及其他多次反抗屠殺事件,造成雙方大量死傷。為了有效掌控原住民,日本政府在臺灣山區陸續開鑿了十餘條山地警備道路,其中的關山越嶺警備道路,就是針對新武呂溪及荖濃溪流域一帶的布農族而建。關山越嶺道東起里瓏(今關山鎮),西至六龜,自1919年開始直到1931年才全線完成。
霧鹿砲臺是1927年間,日人開鑿新武至霧鹿之間的關山越嶺道時架設的。這尊大砲是1903年由俄國製造,在日俄戰爭中被日本人擄獲,再運送到臺灣來,成為日本警察鎮壓布農族人反抗的武器。當年在鄰近的薩苦(大崙)及馬典古魯(摩天)兩地也設有砲臺,不過唯獨霧鹿砲臺留存至今,見證著這段充滿血淚的歷史。
位於霧鹿國小後方的原砲台公園,拍攝於2016/01/01,原先砲展示時應該是放置在此,目前僅剩基座。


往山上步道,拍攝於2016/01/01


步道眺望附近山巒,拍攝於2016/01/01


從道眺望山下的霧鹿國小,拍攝於2016/01/01


繼續往山頂走,拍攝於2016/01/01


山頂的涼亭,拍攝於2016/01/01


眺望附近山谷,拍攝於2016/01/01


眺望山下的霧鹿國小,拍攝於2016/01/01


古砲,拍攝於2016/01/01


古砲膛線,拍攝於2016/01/01


古砲上的俄文,拍攝於2016/01/01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