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溪 齋明寺

直轄市定古蹟
齋明寺又叫齋名堂,最早是屬於齋教龍華派的齋堂,而所謂齋派,又稱在家佛教,為明中葉興起的佛教支派,信眾主要在家持齋奉佛,不需出家。白蓮教亂後,齋教開始大量進入臺灣,以慎德齋為最早。齋明寺隔著大漢溪與大溪街相遙望,舊稱「份仔城」,嘉慶年間林本源家曾招墾於此。1850(道光30)年,本地農民李阿甲,法號性悅,自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返台後,見此地山水靜逸適清修,乃結草庵而修,供奉南海請回之觀音菩薩,名曰福份宮。1873(同治12)年,福份宮住持及當地仕紳集資改建廟宇,易名為齋明堂。
1912(大正元)年擴建正殿與兩側廂房完竣,並舉行盛大的落成典禮,1929(昭和4)年於廟之後方興建翠靈塔,供民眾安奉祖先遺骨。1937(昭和12)年,日本殖民政府進行「宗教整理」,第五代住持江澄坤居士(法號普乾)為保存齋明堂之完整,乃與日本曹洞宗連絡並更名為齋明寺。目前除主祀觀音菩薩外,另配祀金童玉女、哪吒太子、韋馱菩薩、五顯靈官大帝。目前所見的庭園設施,乃是第七代住持法鼓山聖嚴法師進駐後才改建的,與舊貌大異其趣。齋明寺是一座三合院形態佈局的寺廟,中庭原佈植草皮,屋頂、牆身酷似一般民居,裝飾平素,皆無一般廟宇繁華富麗,正殿無檐廊亦為其特色,整體而言,令人有古樸與家風之感,正與齋教在家持齋修道之精神相映合。齋明寺佔地約3甲,全區草木扶疏,清新靜逸。寺後滿植茶花,秋冬二季一片白色花海,秀麗可觀。大溪八景之一的「靈塔斜陽」即在寺後,靈塔已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建築,與齋明寺建築的古樸形成對比。靈塔前方的斜坡下有一敬字亭,約建造於1866(同治5)年,亭身分為三層,由石條砌成,高約一丈三尺餘,亭頂塑為葫蘆狀,頂層與中層皆有對聯,其意涵為對文字奧妙之讚嘆與對敬字惜紙行為的重視。另有一條石階古道,為往昔本地居民通往大溪的要道,可抵山腳下的粟仔園,再行渡河至大溪。

相關連結:
1. 桃園縣歷史古蹟
2. 全台歷史古蹟
入口大門,拍攝於2014/9/28


通往寺廟步道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前庭院水池及黑觀音像,拍攝於2014/9/28


黑觀音像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前庭院旁的石刻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前大門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與左右兩側石燈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前面左側石燈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前面左側石燈上刻有"加藤仁作"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前面右側石燈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前埕與正殿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正殿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正殿屋簷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正殿大門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正殿大門門額上懸掛"齋明寺"牌匾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大殿懸掛"法雨均沾"牌匾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正殿大門兩側雕刻對聯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正殿梁柱雕刻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左護龍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右護龍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前埕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前埕右側風景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左護龍天井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屋簷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後面庭院,拍攝於2014/9/28


齋明寺入口外側草地,拍攝於2014/9/28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