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和宮

縣市定古蹟
仁和宮主祀媽祖的仁和宮,大概在乾隆初年建成。至於初建的年代、規模與格局,因缺乏明確資料記載,故未得其詳。嘉慶十二年(1807年),由於上距初建已百餘年,傳統的木料結構,慘遭蛀食,於是地方紳耆倡議改建,並且計劃增建後殿,使原本是二進的口字型建築體,變為日字型三進式建築,此一改建工事至嘉慶十四年(1809年)時因漳、泉分類械鬥引起社會動亂,停工五年,後經洪培源、洪霞光等人努力奔走,方於嘉慶十九年(1814年)復工,並於翌年(1815年)竣工啟用,總計前後費時八年,花費番銀四千餘元。大正十四年(1925年),仁和宮進行地二次大規模整建,由莊長林炳爐會同董事洪宗珍、洪爾、洪思頭、李增塹等人出面,邀集莊內、外紳耆和四莊信士,謀集聚眾力重新改建。
昭和元年(1926年)改建工事完成,前後費時一年,經費14,700圓。民國五十年(1961年),成立重修委員會於原址擴建,翻修屋頂並重新彩繪,花費經費234,500圓。民國74年11月27日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,民國89年仁和宮由政府主持修復,至民國91年8月完成,民國92年舉行祈福安座儀式。
仁和宮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,分別為三川殿、正殿及後殿。三川殿為單簷歇山式建築,正殿與後殿則為硬山式建築,由側面山牆遠眺,屋頂燕尾節比遴次。三川殿面寬三開間,殿前有一對龍柱及獅座,為日治時期重修時的作品。兩旁龍虎堵石雕,仍保存大正13年(1924)的作品,石雕為砂岩材質,已呈風化現象。
三川殿正面皆採木板門屏,正門兩旁有一對木雕對聯,其上書「春遊芳草地、夏賞綠荷池」的篆字雕刻,頗富詩意。民國91年修復時,由林仁和匠師重新彩繪,門神為神荼、鬱壘,手持斧鉞,兩旁側門為公公與宮女門神。正門門楣有「孝感動天、渭水聘賢」及「東坡玩硯、玉川品茶」的彩繪作品。
三川殿左右兩廊有數塊古碑,分別為清嘉慶20年(1815)「重修仁和宮碑記」、大正14年(1925)「重修仁和宮碑記」,是仁和宮重要的文獻資料。正殿主祀媽祖,神龕兩旁有一對木製對聯,係以仁和宮的廟名為冠首的聯句,其上書「仁同坤元資生捨宏光大、和本乾道變化保合利貞」,為嘉慶20年(1815)重修時的文物。
民國50年代廟宇進行重修時,仁和宮特別函聘中央,邀請當時著名的書法家題字,目前在三川殿及正殿楹柱上,可欣賞到昔時監察院長於右任、立法院長黃國書、台灣省議會議長黃朝琴的墨跡,為仁和宮增添不少人文藝術的氣息。
後殿為單簷硬山式建築,殿宇面寬為三開間。後殿主祀觀音菩薩,兩旁供奉註生娘娘及福德正神。近年新塑文昌帝君,亦供奉於後殿。後殿院子前,有一個石製公鬥,為昔時稻穀買賣時,公正的量器。

相關連結:
1. 彰化縣歷史古蹟
2. 全台歷史古蹟
三川殿大門,拍攝於2013/2/14


三川殿大門及左右側門,拍攝於2013/2/14


三川殿大門左右兩側石獅,拍攝於2013/2/14,為日治時期重修時的作品


三川殿左右兩側石雕裝飾 - 龍虎堵石雕,仍保存大正13年(1924)的作品,石雕為砂岩材質,已呈風化現象,拍攝於2013/2/14。


三川殿大門內側及門神,拍攝於2013/2/14


天井與牛銅雕,拍攝於2013/2/14


正殿神龕上面懸掛"玉旨 敕建 仁和宮"牌匾,拍攝於2013/2/14


天井望向三川殿,拍攝於2013/2/14


木刻燈飾,拍攝於2013/2/14


各式牌匾,拍攝於2013/2/14


重修碑,拍攝於2013/2/14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