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義城隍廟

國定古蹟
嘉義城隍廟,位於嘉義市吳鳳北路一百六十八號。今嘉義地方,在明鄭時代隸天興縣。入清之後,改稱諸羅縣,設縣治於諸羅山,但因民少番多,距郡遼遠,縣署、北路參將營皆僑寓於開化里佳里興(今臺南縣佳里鎮內),康熙四十三年(1704年)始奉文歸治諸羅山,並由鳳山知縣署嘉義縣事宋母埒築木柵為城。四十五年(1706年)同知孫元衡攝縣事,繼建縣署。康熙五十四年(1715年)諸羅知縣周鍾瑄因見城事已畢,每年城隍之祭尚無定所,城隍宜有廟,乃卜地於縣之東南,與參將阮蔡文等捐俸修建,至五十五年(1716年)冬告成。知縣周鍾瑄創建之城隍廟,屬縣級城隍,後不堪風雨摧折,到雍正十年(1732年)時,已是「棟傾土剝」,當時知縣馮盡善乃與諸羅城內士紳陳陸等予以重修。此次重修,亦僅維持三十餘年。乾隆二十九年(1764年)張所受繼任知縣,與縉紳林振魁等籌劃重建,擴大原有之規模,「堂廡聿新,丹檻錦棟,燦然改觀」,於翌年(1765年)宣告落成,張知縣曾為此撰文立碑,至今猶在廟壁。此次重建後,諸羅城歷經林爽文、張丙等亂事,官民皆合力禦敵,堅守危城,其中同治元年(1862年)戴潮春二次圍攻嘉義,時知縣張鷺卿率團練、士紳等禱告城隍,立誓同心拒戰,蒙神默示平安,人心遂定,雖至械盡糧空,最後終獲保全。同治十三年(1874年),嘉邑士紳陳熙年等,懇請巡視臺灣欽差大臣沈葆楨奏請朝廷加封城隍。光緒元年(1875年)廷諭:「以保衛城池,敕封臺灣嘉義縣城隍神封號曰:『綏靖』」,為臺灣各縣級城隍中唯一加封尊號者。光緒九年(1883年),光緒帝再頒「臺洋顯祐」匾,此匾現懸於廟正殿神龕正上方。城隍廟自乾隆年間重建後,直到昭和十二年(1937年),由市尹伊藤英三發動勸募,聘請福建泉州溪底派匠師王錦木「執篙作廟」,昭和十六年(1941年)年)完成。整體建築共分三川殿、拜亭、正殿、後殿四部份,其最大特色是在前殿部份安設許多看架斗栱,屋頂形式皆為重檐,外形比例美好。其格局保留至今,唯後殿於民國六十九年(1980年)拆除,新建為六層鋼筋混凝土構造的高樓建築。

相關連結:
1. 嘉義市歷史古蹟
2. 全台歷史古蹟

相關新聞:
1. 嘉義城隍廟爭取國定古蹟 1/23審議
從馬路牌樓遠眺嘉義城隍廟,拍攝於2012/1/8


嘉義城隍廟,拍攝於2012/1/8


嘉義城隍廟香爐,拍攝於2012/1/8


屋簷裝飾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大門及其門上懸掛"嘉義城隍廟"牌匾,拍攝於2012/1/8


嘉義城隍廟大門兩旁的石獅,拍攝於2012/1/8


嘉義城隍廟大門左右兩側石雕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左右兩側牆面石雕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廟腳雕刻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藻井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藻井,拍攝於2012/1/8


嘉義城隍廟大殿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大殿石製香爐,拍攝於2012/1/8


嘉義城隍廟大殿城隍,拍攝於2015/6/20


城隍神像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大殿左右牌匾與七爺八爺,拍攝於2015/6/20


城隍廟重修碑記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大殿懸掛大算盤,拍攝於2015/6/20,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晉江善信龔道南捐獻。


嘉義城隍廟大殿左右兩側兵將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大殿牆壁浮雕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大殿牆壁上坎"重修城隍廟碑",拍攝於2015/6/20,乾隆三十年(1765年)諸羅知事張所受立石,高257公分,寬86公分,篆額「皇清」,花岡巖嵌於正殿左側牆面。


嘉義城隍廟大殿牆壁上坎"嘉義城隍廟改築碑記",拍攝於2015/6/20,昭和十三年(1938年)詳列改築委員會委員與幹事等姓名,嘉義市尹伊籐英三擔任改築委員長,詳述寺廟改建的情形。碑文由徐傑夫撰,林臥雲書。


「道宏化育」匾,拍攝於2012/1/8,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欽命太子太保王得祿立。


「赫聲濯靈」匾,拍攝於2012/1/8,咸豐九年(1859年)欽加六品銜前嘉義縣學教諭蘇鳳藻敬立。


「至誠前知」匾,拍攝於2012/1/8,同治三年(1864年)年嘉義知縣白鸞卿獻立,因戴萬生之役由城隍爺蒙示籤詩「有禍不城殃」,使得人心遂定守城抗敵,在民變過後由知縣感謝城隍爺獻上匾額。


「幽明洞燭」匾,拍攝於2012/1/8,光緒三年(1877年),嘉義知縣雷其達獻立。


「除暴安良」匾,拍攝於2012/1/8,光緒十二年(1886年),欽命台澎掛印總鎮章高元率嘉義營參將周立得,嘉義縣正堂羅建祥同立。


「臺洋顯佑」匾,拍攝於2012/1/8,光緒十三年(1887年)因嘉義大旱,嘉義知縣羅建祥屢禱不雨,適逢嘉義城內民眾迎北港媽祖入城,羅建祥素知北港媽祖靈驗而前往迎請與嘉義城隍廟、東門龍神廟一同祈雨。隔日天降甘霖,劉銘傳上奏請光緒皇帝頒與嘉義城隍廟:臺洋顯佑、北港朝天宮:慈雲灑潤、東門龍神廟:海嵎昭靈(現已不存)三塊御匾。是台灣各城隍廟中,唯一擁有皇帝賜匾之寺廟。


「靈貺畢臻」匾,拍攝於2012/1/8,光緒十四年(1888年)賜進士工屯田司主事徐德欽獻書。


嘉義城隍廟內的其他牌匾,拍攝於2012/1/8


嘉義城隍廟大殿左右側門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內"富士山山景"磚畫,拍攝於2015/6/20


神像,拍攝於2015/6/20


陰靈堂石碑,拍攝於2015/6/20,為興築「陰靈堂」而立碑:道光二十七年(1847年)嘉義知縣王廷幹立碑石,嵌於後殿右前方側壁上。


嘉義城隍廟後棟建築懸掛牌匾,拍攝於2015/6/20


武轎,拍攝於2015/6/20,由20位唐山師傅雕刻了將近花二年時間的才雕工完成嘉義城隍爺神轎,為「八獅座」的武轎,在台灣為獨一無二的,其轎前兩支龍柱採原木立體三層雕刻,內枝外葉,全轎未用一根釘子,轎身雕刻的文武判官、牛馬軍將、七爺八爺、日夜遊神等共32尊神像,刻工非常細膩與傳神。當年雕刻此頂神轎的金額足可買下數家廟前店舖,而現今這頂神轎已不再「服勤」。(現在放置於二樓。)


壁畫,拍攝於2015/6/20


後棟祭祀神明及牌匾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屋簷裝飾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後棟頂樓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後棟門神彩繪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後棟眺望屋簷裝飾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後棟頂樓門神彩繪,拍攝於2015/6/20


從頂樓跳望市區景色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前的牌樓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前的牌樓,拍攝於2012/1/8


嘉義城隍廟側邊入口標示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側邊外觀,拍攝於2015/6/20


嘉義城隍廟左側外牆的阿拔泉社番租充為香燈示告碑記,拍攝於2015/6/20,道光十八年(1838年),嘉義知縣范學恆立碑石,嵌於山門外壁。
特調臺灣府嘉義縣正堂、加五級、紀錄十次范,為瞻仰神庥願供香灯事。
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,據阿里山正、副通事番宇旺、尹和稟稱:「本城內城隍廟,自昔我創建崇祀顯佑伯尊神,聲靈赫濯,庇佑四方,番民感戴,德澤無疆。適旺蒙憲恩飭充阿里山通事,進社安撫,沾沐神光普照,番民平安。爰是,細查邑廟香灯莫供,祇因出息無幾,無以壯觀瞻而報神庥。榮欲捐資供俸,抑恐住持花銷有名無實,徒費微忱。惟思酌答恩光,必順創業以垂久遠,崇奉以誠取敬。茲旺愿將承受阿拔泉社所管界內每年產出什籽,除供應番食外,年餘租稅統共願捐廟中,以作神前油香之資。第恐年煙世遠,難保住僧無廢弛之虞。合無稟懇憲恩、伏乞電察;祀神軫重,恩准給示存案;俾界勒石,以垂永遠崇奉。免致後人廢弛,神民共沾閤邑謳歌,切叩。」等情。
據此,除批准存案給示勒石外,合行諭知,為此示仰該住持僧福海知悉,所有阿拔泉社內每年產出什籽,抽收壹九抽分早冬龍眼什籽等物,餘息永遠充入城隍廟以助香灯之資。該佃戶毋許短少延欠,以垂攸久;該住持亦毋得年遠廢弛。各宜凜遵,毋違!特示。
謹將阿拔泉社管下四至界址開列於後:
東至犁黃□溪為界,又至出水坑尾番社界;西至內埔庄後山為界,又至過南靖山為界;南至仙人橋為界,又南兼東桃園為界;北至江南坑長山尾為界。
道光拾捌年十一月 日給。


景點位置:

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33 嘉義市古蹟 ‎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