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螺大橋

歷史建築
橋身全長:1939.03公尺。
橋面寬:7.3公尺。
橋墩:32座。
橋孔:31個。
橋身架構:華倫式穿式。以鋼鐵作架,橋墩主要為水泥。

西螺大橋於1937年(昭和12年)開始發包興建,日治時期主要的建設部分為橋墩,方法是先以鐵條綁出橢圓形空心板模,接著灌漿抽沙來加重重量使板模下沉,如此反覆作業,使每座橋墩的基樁高度約二層樓高,32座橋墩於1941年完成,之後因戰爭鋼材挪作他用而中止建設,成為未成道路。國民政府遷台之後,在美援下於1952年5月29日再度開工。
西螺大橋於1952年12月25日完工,1953年1月28日正式通車,雲林、彰化兩縣居民為橋名引起爭執,後來是沿用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使用英譯名,才稱為西螺大橋。
完工當時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,也是遠東第一大橋,亦使日治時期即定線的縱貫道路全線通車。另外,橋上亦併設糖業鐵路,形成鐵公路同行現象,為南北平行預備線最晚完工的一段,唯1979年以妨礙交通為由拆除。

相關連結:
1. 彰化縣歷史古蹟
2. 雲林縣歷史古蹟
3. 全台歷史古蹟

相關新聞:
1. 西螺大橋鏽蝕嚴重 2012/8/6封橋半年整修
2. 西螺大橋 延至4月底通車
雲林縣西螺端,拍攝於2014/6/8,整修後西螺大橋


西螺大橋 雲林縣縣界碑,拍攝於2014/6/8


雲林縣西螺端衛兵亭,拍攝於2014/6/8


大橋上"中美合作"的牌,拍攝於2014/6/8


樹立著中華民國、美國、日本的國旗,拍攝於2014/6/8


雲林縣西螺端,拍攝於2010/9/25,整修前


彰化縣溪洲端,拍攝於2010/9/25


通過西螺大橋沿途風景,拍攝於2014/6/8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