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士爺廟

縣(市)定古蹟
民雄舊稱「打貓」,原是平埔族「打貓社」所棲息之地。日治後,因其地名發音(Tamio)與日語「民雄」發音相同,遂改成「民雄」今名。明鄭、清領時期,此地多為中國福建漳州人與廣東饒平縣人移民來此開墾,到乾隆年間,大體開闢完成,改稱「打貓庄」或「打貓街」,已是重要糧倉,其舊址約在今鄉內東榮、中樂、西安村一帶。自十七世紀即有移民渡海到打貓地區從事拓殖,先民渡臺,困難重重,或是偷渡,或是請照,首先面對臺灣海峽風波之惡,繼之上岸開拓,復遭瘴癘之氣,水土不服,而種種天災地災,歲時有之。再則居民五方雜處,強食弱肉,分類械鬥連連,死者大半。傳聞乾隆年間,北港之泉州人,與民雄之漳州人,為一文錢細故,惹起漳泉火併,雙方死傷甚眾,事後協議,乃以普渡方式,舉行祭典;藉慰亡魂,祀神鎮定,此即「大士爺廟」之由來。所謂大士爺,當地人稱之大士爺伯、大士爺公,其起源諸說紛紛,或謂是鬼王,常率鬼卒擾民,後被觀音菩薩收降,或俗傳即是觀音大士化身降眾妖鬼。一般而言,大士爺常在普渡時才設,平時擺在街角,並無廟宇專門奉祀。或許因此,大士爺廟之創建已不可考,僅知自乾隆年間即設有此觀音大士。昔日打貓地區以中元祭典為盛,分為「頂街」、「下街」、「小普」(又稱囝仔普)三種,分別在農曆7月1至3日、7月21至23日和7月最末一日舉行。祭典至今日,統一併為農曆7月21至23日舉行,以節約經費。祭典設五大柱:「主會首」、「主醮首」、「主普首」、「主壇首」、「三官首」,為主導辦理普渡場主祭事項。祭典活動則是由爐主、頭家共同負責,計十六人,其人選是由民雄鄉東榮、中榮、西安三村村民擲筊而來。祭祀時,閤邑人等皆到壇前焚香禮拜,男女如雲,熱鬧非常。該廟建築興修紀錄已不可考,僅略知可能創建乾隆嘉慶年間,日治初期因地震而毀,後在日大正十二年(1923年)以「慈濟寺」之名才得以復建,二次世界大戰後以來,也有若干修繕,至民國76年恢復原廟名。總之,清領時期地方械鬥,此廟曾發揮溝通之功能,而輪流舉行祭典之安排,又促使閩粵人士協和安處。地方疾疫,亦賴信仰定志,寧居生息。此廟之功能內涵實在深遠。
大士爺廟現有建築重建於日大正十二年(1923),合祀了四座廟宇的神明,因此大士爺廟的格局區分為四大部分:左右側邊建築是開漳聖王殿和開台聖王殿,中軸線的三川殿和主殿則是大士爺廟的主體,後殿則是祭祀媽祖的慶誠宮。另外從本廟三川殿和左右兩座山門並列的正立面,應也可以看出數廟並列的感覺。
座西朝東、面寬小而縱深甚大的格局,展現了其作為街屋式廟宇的規制:深三落的建築群為五間起,中央正身部份為三間起,依次由三川殿、前過水廊(含前丹墀)、正殿、後過水廊(含後丹墀)及後殿構成了三落兩院之格局。其中,後殿為慶誠宮,以略微後縮的後過水廊與正殿相通,後丹墀因而呈現了較寬而窄的形式,十分特別。三川殿兩側之邊間則以混凝土作歇山式山門狀,緊接著由正殿兩側配殿、三川殿山牆及圍牆所圍出的梯形天井,呈現出一「多廂並列」的雛形。
三川殿與正殿可說是全間廟宇的焦點所在,五開間形成整體的較高廟貌,相對於由後殿、後過水廊及耳房所構成較為低緩的部分,頗具有主客分明的秩序感。
整體廟群除配殿與耳房外,可見木構架,屬承重山牆與大木構架混合使用的混合式構造。
其中,具有三川脊屋頂的三川殿為「七架用五柱」屋架,屋面頗為龐大的正殿則為「十三架用五柱」,兩者用材頗為肥碩、雕刻用色亦頗為鮮麗繁複,皆以「加五分水」作為屋面斜度,並具有起翹之燕尾。
前過水廊則為「四架桁捲棚」作法,亦為三川脊屋頂,顯示了其作為大士爺宮主體一部分之重要性。
至於已失去原本屋頂面貌的後殿則為「九架用四柱」,其與後過水廊及耳房相同,不僅用材較為纖細,造型也較為素簡,具體地突顯了慶誠宮作為大士爺宮併屬建築的現況。

相關連結:
1. 嘉義縣歷史古蹟
2. 全台歷史古蹟
三川殿外觀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大門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大門兩側龍柱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兩側牆角石雕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大門兩側側門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大門對聯與石獅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大門門額上掛有"大士爺廟"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大門兩側石獅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木樑雕刻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廟腳裝飾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大門兩側木雕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左右兩側石雕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內牆壁裝飾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內懸掛"悟來大道"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內懸掛"色相宗禪",拍攝於2015/7/26


天井,拍攝於2015/7/26


天井石地板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大門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木樑雕刻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木柱與石柱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內擺放一支在二次大戰時遭受美軍炸彈破片擊中的木樑,拍攝於2015/7/26


解說牌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殿內石地板,拍攝於2015/7/26


三川殿兩側側門


大殿前龍雕斜坡,拍攝於2015/7/26


大殿內懸掛牌匾,拍攝於2015/7/26


從天井望向大殿,拍攝於2015/7/26


大殿外側木樑裝飾,拍攝於2015/7/26


大殿內部,拍攝於2015/7/26


大殿內懸掛"慈雲遍滿"牌匾,拍攝於2015/7/26


大殿內懸掛"慈態普濟"牌匾,拍攝於2015/7/26


大殿內懸掛"大士普照"牌匾,拍攝於2015/7/26


大殿中央神位,拍攝於2015/7/26


大殿中央神位兩側木雕神像,拍攝於2015/7/26


大殿中央神位兩側對聯,拍攝於2015/7/26


大殿香爐,拍攝於2015/7/26


大殿向三川殿望去,拍攝於2015/7/26


大殿左右兩側側門,拍攝於2015/7/26


十八羅漢,拍攝於2015/7/26


大殿木樑雕刻,拍攝於2015/7/26


大殿左右兩邊通往後殿的小門,拍攝於2015/7/26


後殿,拍攝於2015/7/26


大殿左側配殿的開漳聖王,拍攝於2015/7/26


開漳聖王,拍攝於2015/7/26


開漳聖王大門上方及兩側壁畫,拍攝於2015/7/26


開漳聖王通往大殿側門上的交趾陶作品,拍攝於2015/7/26


開漳聖王內部,拍攝於2015/7/26


開漳聖王內懸掛"聖德昭彰",拍攝於2015/7/26


開漳聖王內左右兩側牆壁,拍攝於2015/7/26


開漳聖王內輔信將軍塑像,拍攝於2015/7/26


開漳聖王內輔義將軍塑像,拍攝於2015/7/26


開臺尊王,拍攝於2015/7/26


開臺尊王,拍攝於2015/7/26


開臺尊王大門上方及兩側牆壁彩繪,拍攝於2015/7/26


開臺尊王通往大殿側門上的交趾陶作品,拍攝於2015/7/26


馬背裝飾,拍攝於2015/7/26


屋簷裝飾,拍攝於2015/7/26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