砂卡礑步道

砂卡礑步道從入口處到三間屋全長約4.5公里,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。砂卡礑溪十六公里的流路中,形成峻秀的峽谷,清澈的溪水、美麗的岩石褶皺及蓊鬱的森林;步道沿途過去曾有多個原住民聚落,讓砂卡礑步道兼具景觀生態與人文之美。砂卡礑溪溪床上鋪滿大大小小的壘石,以大理石與片麻岩最多,湛藍湍急的溪水滑過溪床,與溪石合奏出清亮的自然樂音,而溪水也將岩石琢磨得圓滑柔美。褶皺在兩岸山壁和溪中岩石上形成一幅幅抽象壁畫,任人欣賞想像。
砂卡礑步道海拔約六十公尺,屬於陰濕的河谷地形,但植物生態卻呈現出乾濕兩型的特色。坡度較緩的地方,生長高大且層次豐富的林木;坡度較陡的地方,只見低矮的岩生植物,以台灣蘆竹和沿階草居多。茂密的森林,清澈的溪水,提供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,動植物生態豐富,使砂卡礑步道處處展現生機。
砂卡礑步道平緩易行,除了可沿途作自然觀察之外,步道全線亦設置十餘座大小觀景平台,供小憩賞景,還有幾處親水小徑可以直下溪谷,觀察溪流生態及岩石的紋理,聆聽自然美妙的樂音。
砂卡礑步道是日治末期所建,主要是為了發展立霧溪的水力發電。1940年,臺灣總督府在太魯閣興建立霧發電廠,在溪畔建水壩,並開鑿輸水隧道,引立霧溪水至發電廠發電,輸水隧道在砂卡礑溪谷上方,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,將水輸送至發電廠。此外,由於立霧溪水含沙量大,而在砂卡礑溪上游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,先將水引至發電廠,作為發電機的冷卻水,因此步道最初是為了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建的。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,將這條路規劃為景觀步道,加強沿線安全設施、增設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。
砂卡礑步道原名神秘谷步道,在砂卡礑溪上游有一個太魯閣族的「大同部落」,部落舊名為「砂卡礑」(Skadang)。距步道入口約2公里處的五間屋,舊名為「斯維奇」(Swiji),太魯閣語「斯維奇」(Swiji)是指大型葉片的榕樹。砂卡礑步道走到盡頭的「三間屋」,曾是太魯閣族人的聚落,太魯閣族人稱為「柏拉耀」(Brayaw),是「姑婆芋」的意思。
103年8月3日9時起僅開放至0.45K(第三觀景平台)折返 。

砂卡礑橋面與石獅,拍攝於2014/8/10


砂卡礑隧道,拍攝於2014/8/10


西拉岸隧道,拍攝於2014/8/10


從砂卡礑橋上眺望砂卡礑溪與立霧溪交會處,拍攝於2014/8/10


從砂卡礑橋上眺望砂卡礑溪與砂卡礑步道,拍攝於2014/8/10


橫跨砂卡礑溪的紅色砂卡礑橋,拍攝於2014/8/10


紅色砂卡礑橋拱,拍攝於2014/8/10


砂卡礑步道,拍攝於2014/8/10


從砂卡礑步道眺望砂卡礑橋,拍攝於2014/8/10



砂卡礑步道,拍攝於2014/8/10


砂卡礑步道穿過一線天,拍攝於2014/8/10


砂卡礑步道,拍攝於2014/8/10


從砂卡礑步道眺望谷底的砂卡礑溪,拍攝於2014/8/10


砂卡礑步道,拍攝於2014/8/10


因颱風關係目前僅能步行0.45Km,拍攝於2014/8/10


從0.45Km砂卡礑步道處眺望上游的峽谷,拍攝於2014/8/10


回程從砂卡礑步道風景,拍攝於2014/8/10


回程從砂卡礑步道眺望谷底的砂卡礑溪,拍攝於2014/8/10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