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於老松國小校園南側,範圍為今萬華區廣州街、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。
「剝皮寮」之名始於戰後時期,且「剝皮寮」的地名由來有爭議,其來源有二說,根據《台北市志》:「艋舺有北皮寮街,又稱剝皮寮街,北皮寮後有一池應是殺牲製革所在,所製成品不外乎皮箱、枕、鼓。」意即剝獸皮而得名。但是據地方耆老所言,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,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。現鄰近康定路、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,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散地而通稱「土炭市」,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,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,該街道約成形於1850年代的台灣清治時期,而台灣日治時期實行「市區改正」將原本窄小彎曲的道路拓寬、拉直,自清朝至今,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。除了有歷史背景之外,該街道亦為唐景崧力主台灣民主國,發起台灣仕紳遊行的起點。
因為該長約數百公尺的街道從日治時代後期乃至於1945年之後,都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預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,因此混合著閩南式及西洋巴洛克式的獨特建築意外被完整保留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2003年8月成立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,對於剝皮寮古蹟保存再利用。2004年,該街東段部分整修成歷史街道區;緊鄰該國小的西段部分,則於2009年完成修復。
剝皮寮老街廣州街與康定路路口民宅外觀,拍攝於2011/11/5
亭仔腳(廣州街與康定路路口),拍攝於2011/11/5
亭仔腳(康定路與康定路173巷路口),拍攝於2011/11/5
剝皮寮老街(康定路與康定路173巷路口)民宅外觀,拍攝於2011/11/5
剝皮寮老街(康定路與康定路173巷路口)民宅上精美的花臺,拍攝於2011/11/5
廣州街151號腰牆上精美的泥塑裝飾
宋協興米店的立面上有其姓氏的泥塑
勳章飾
勳章飾與天秤飾
剝皮寮老街廣州街側其他老屋
亭仔腳(廣州街),拍攝於2011/11/5
剝皮寮老街廣州街與昆明街路口民宅外觀,拍攝於2011/11/5
剝皮寮老街廣州街與昆明街路口民宅亭仔腳,拍攝於2011/11/5
剝皮寮老街(康定路173巷)廣州街入口,拍攝於2011/11/5
剝皮寮老街整修紀事銘,拍攝於2011/11/5
剝皮寮老街(康定路173巷),拍攝於2011/11/5
剝皮寮老街(康定路173巷)街上的各式圓孔蓋,拍攝於2011/11/5
彩繪壁畫,拍攝於2011/11/5
剝皮寮老街民宅內古早廚房(灶腳),拍攝於2011/11/5
剝皮寮老街內通道與裝置藝術,拍攝於2011/11/5
牛在屋頂上,拍攝於2011/11/5
登上去可以眺望周遭景色,拍攝於2011/11/5
裝置藝術 牛,拍攝於2011/11/5
靠老松國小側的民宅,拍攝於2011/11/5
旁邊也有一隻牛,拍攝於2011/11/5
剝皮寮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
台灣醫療史,拍攝於2011/11/5
艋舺名醫呂阿昌醫生,拍攝於2011/11/5
展覽館(老松國小側),拍攝於2011/11/5
展覽館二樓 剝皮寮故事館,拍攝於2011/11/5
展覽館二樓走道,拍攝於2011/11/5
展覽館二樓剝皮寮布袋戲團,拍攝於2011/11/5
展覽館二樓小教室,拍攝於2011/11/5
展覽館二樓小教室旁,拍攝於2011/11/5
門與牆上古詩,拍攝於2011/11/5
門外舊式廁所,拍攝於2011/11/5
從日治時期到近代的教育,拍攝於2011/11/5
文物展示,拍攝於2011/11/5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