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建築
就台灣的自然環境條件來說,農耕開墾最重要的一項資源為水利條件;而十八世紀時期,台灣中部一帶在水利條件的限制下,多就自然水紋可及處進行墾拓,直到康熙末年施厝圳及十五庄圳的開拓,改變原有水利條件,也改變來此拓墾農耕漢人之意願。施厝圳及十五庄圳即為後來統稱之「八堡圳」,由於水圳灌溉範圍涵蓋當時(清雍正年間)彰化縣下,包括了東螺東堡(今二水鄉、溪州鄉的一部分、田中鄉的一部分、永靖鄉的一部分)、武東堡(今員林鎮的一部分、田中鄉的一部分、社頭鄉的一部分)、武西堡(今埔心鄉、田尾鄉的一部分、員林鎮的一部分、溪湖鎮的一部分、永靖鄉的一部分、社頭鄉的一部分)、燕霧上堡(今花壇鄉、秀水鄉的一部分)、燕霧下堡(今大村鄉、員林鎮的一部分)、線東堡(今彰化市、和美鎮的一部分)、馬芝堡(今鹿港鎮、福興鄉、溪湖鎮的一部分、埔鹽鄉的一部分)、二林上堡(今埤頭鄉的一部分、溪湖鎮的一部分、埔鹽鄉的一部分)等八堡,因此又稱為「八堡圳」。八堡圳的形成,由清康熙年代、日治時期、一直到今國民政府農田水利會時期都陸續興工增改築,為彰化發展相當重要之水利系統。
八堡圳之開發過程,由日治時期台中廳廳長加福豐次於大正8年(1919年)在二水林先生廟立之碑文,清楚描述如下:「八堡圳取源於南投廳,沙連下堡濁水庄至鼻仔頭(今二水鄉倡和村八堡圳取入口制排水門一帶),入匣門,漸下,為兩大幹流,右為第一圳,及原八堡圳也。左為第二圳,即原十五庄圳也。元八堡圳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,兵馬指揮施世榜允投資募工,鑿山疏水罔效,有一老叟,衣冠古樸,袖圖來見,曰:公興水利甚善,吾當為公成之,並授以圖說。世榜乃從之,即按地勢低昂,疊筍築堤,於是乎全工竟竣,圳水源源而至,八堡原田皆潤其澤,時康熙五十八年(1719年)也。世榜德之,酬以千金弗受,數次,叩稱其名始曰:但乎林先生可也。『先生』名即大噪,然遺跡杳然,終不知其所,嗣後建祠堂於圳頭,歲時祭之,爾就,乃物換星移,間有慶渠,高閨不洽官規,履加戒飭於施家,不果,改隸後,台中縣亦督勵改修之事,明治三十年(1897年),舉辜顯榮主宰之,同四十二年(1909年)歸于彰化廳長主管。元十五庄圳,康熙六十年(1721年)係由黃仕卿首倡之,開設後,經屢次變遷,同治吳群山等四十四名業戶鳩資改修,輪流交替,管其事,後魏尚瑩管之,明治三十五(1902年),為公共埤圳,魏精仁次之,明治四十年(1907年)遂合於八堡圳,廳長小松吉久銳意舉圳務,明治四十二年(1909年)台中廳長枝德二繼前緒改築圳頭,閘門及分水門,徒門埔鹽埤三村,三平亦改築為慶豐埤,至此蜿蜒百里注入灌溉八堡百街庄二萬餘甲,每戶稼豐穰,人煙日加,產業日興,和風扇而甘沐者,豈非前人之偉績耶?余蒞任恐其之煙沒,並改築林先生祠堂,使民所向,敘本圳沿革之梗概,勒功傳之木朽矣!」其中沿著八堡圳從源頭直到末端有許多制排水閘門遺址,目前多已經陸續改建過,其中位於二水鄉倡和村濁水溪中游,八堡圳取入口制排水門:濁水溪之河水至八堡圳取入口制排水門後,水流一分為二,一條往西北向(為施厝圳,灌溉範圍較廣幾乎涵蓋彰化)、另一往西南向流(為十五庄圳,灌溉範圍為田中及二水一帶),西南向制水門水閘有五道、原西北向制水門水閘有八道,現況此八道水閘封閉,由上游新進水閘來管制。
相關連結:
1. 彰化縣歷史古蹟
2. 全台歷史古蹟
景點位置:
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29 彰化縣古蹟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